二十一世紀伊始,山海關土生土長的漁民李致遠當時還是以打漁來維持一家五口的生計。作為海濱之城,這里大多數人都是以漁為業,所以哪怕李致遠每天都早出晚歸,但卻無法把捕來的海貨全賣出去來保障家庭的基本開支。
無奈之下,李致遠只好將集市上賣剩的海貨帶回家,氣急敗壞的妻子將幾條魚隨意扔在院墻上。幾日后,兩人發現經過風吹日曬的魚不但沒有壞,還變成了魚干,吃起來彈性十足、還帶著淡淡的咸腥味,雖然算不上美味,但是對于李致遠來說卻是一個新的商機。他將在集市上剩下的海貨經過晾曬、打包,做成海貨干,一起拿到集市上銷售,一時之間賣的風生水起。
由于看到李致遠的干海貨生意有利可圖而且制作簡單,于是不少人都模仿起來,這導致干海貨生意競爭激烈,剛嘗到甜頭的李致遠在生意上又一次受到沖擊,慢慢變得一蹶不振,無心經營,只好再次把海貨帶回家。妻子為了能讓海貨保存時間久一些,便將海貨洗干凈切碎,放鹽和佐料攪拌,打算包成餃子,剩下的海貨都凍起來保存。
沒想到,孩子們將媽媽包的餃子全都吃光了,大兒子邊擦嘴邊漫不經心的說:“要是咱家賣餃子,肯定就不愁吃不飽了!” 兒子的話驚醒了頹廢的李致遠,干海貨生意因為工藝簡單容易被大家效仿,餃子的餡料卻只有拌餡的人才知道。于是夫妻倆打算賣海鮮餃子。
李致遠將海鮮生意中最靈動新鮮的海鮮產品用在餃子餡中,妻子的搟皮技術也是嫻熟獨特,餃子造型呈一字型,能夠裝更多的餡兒,而且咬開一口,便能將餃子餡看得一清二楚,放心食用。由于海鮮餃子的鮮香味美,在地方小有名氣,不少遠方來客慕名而來,只為了嘗嘗海鮮餃子。不到一年時間,李致遠的餃子遠近聞名,因為他以海鮮生意起家,所以被當地人稱為“海餃先生”。